2018年普钢上市公司改革管理热点及趋势性变化分析 (上篇)

发布:安阳鹏行冶金耐材有限责任公司浏览:1263次

    2018年,钢铁行业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巩固去产能成果,钢材价格保持在合理区间,行业效益延续了2017年大幅增长的态势。同时,钢铁企业也纷纷利用效益增长的有利形势,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加强管理,有效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本报告选取申银万国所列的SW钢铁行业中的23家普钢上市公司(安阳钢铁、鞍钢股份、八一钢铁、包钢股份、宝钢股份、本钢板材、杭钢股份、河钢股份、华菱钢铁、山东钢铁、酒钢宏兴、凌钢股份、柳钢股份、马钢股份、南钢股份、三钢闽光、沙钢股份、韶钢松山、首钢股份、太钢不锈、新钢股份、新兴铸管、重庆钢铁)作为分析对象。从资金力量、产能规模、技术装备、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等方面综合来看,上述公司可以代表中国钢铁行业的优质资源,可以基本反映出中国钢铁上市公司的概貌。

  本文通过对23家普钢上市公司2018年年报进行汇总整理后发现,1年来,普钢上市公司改革、管理方面的热点以及趋势性变化多集中在多基地融合、智能制造、绿色发展等方面。本期将重点介绍2018年23家普钢上市公司多基地融合、绿色发展情况,下期将介绍智能制造发展情况,并分析这些上市公司智能制造发展的共同点和未来发展方向。

  多基地融合——

  超大型跨地区钢企协同发展的未来趋势

  在23家普钢上市公司年报中,只有宝钢股份和鞍钢股份涉及了多基地协同方面的内容。作为我国钢铁上市公司的代表,宝钢股份和鞍钢股份通过多年来的联合重组和战略布局,逐步形成了我国一南一北两大跨地区超大型钢铁企业。宝钢股份目前拥有宝山、青山、东山、梅山四大基地,其中宝山基地为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位于上海宝山区域的生产制造基地,青山基地为武汉钢铁有限公司,东山基地为宝钢湛江钢铁有限公司,梅山基地为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鞍钢股份在前期拥有鞍山、营口两大生产基地的基础上,2018年9月又收购了朝阳钢铁100%股权,目前鞍钢股份共有三大生产基地。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随着企业规模的增长和人员的增加,其资源、信息的传输速度和质量均会受到影响,新加入的纵向及横向的层级、部门将使企业效率大打折扣,并使管理难度大幅上升。而跨地区的并购会由于被兼并企业在历史沿革、地理位置、企业文化、技术水平等因素上的差异,使母公司沟通成本大幅增加、管控能力进一步弱化,如果这一问题解决不好,不仅被兼并企业的技术、人才、产品等优势难以得到充分发挥,甚至会给主动兼并企业背上沉重的包袱,难以达到重组1+1>2的效果。

  宝钢股份四大基地中,宝山基地与最近的梅山基地直线距离超过260公里,与青山基地距离超过600公里,与东山基地距离更是超过1500公里。上述由于距离造成的困难仅仅是跨地区超大型钢铁企业管理难度的冰山一角。以宝钢股份为例,2017年2月份,宝钢股份完成换股吸收合并武钢股份,武钢股份旗下的国内外资产一并划入宝钢股份,钢铁行业两大央企实现整合。原武钢股份下属企业在组织形式、管理模式、企业文化、员工素质等诸多方面均与宝钢股份存在差异,加之武钢股份干部职工长期以来基于原武钢在中国钢铁工业中的地位和为中国经济做出的巨大贡献,具有强烈的荣誉感。而且,武钢股份在拥有如硅钢一、二、三厂等优质资产的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低效、无效资产,这些低效、无效资产以及相关部门、人员等问题也不容忽视。上述问题交织在一起,无疑增大了两家企业的整合难度。湛江东山基地虽然成立较晚,且全部移植了宝钢股份的管理模式,并采用了国际一流的技术,但由于和宝钢股份总部距离遥远,无疑对日常生产经营管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鞍钢股份三大基地中,营口基地与鞍山基地的地图直线距离超过110公里,与朝阳基地距离则超过220公里。与宝钢股份相比,鞍钢股份一方面生产基地数量较少,各基地与股份总部之间的距离也更近;另一方面朝阳基地与鞍钢股份同属鞍钢集团旗下,在管理模式、运作模式等方面有相近之处,营口基地则与宝钢股份湛江东山基地类似,在管理体系上移植了鞍钢股份部分现有管理模式。综上所述,鞍钢股份在多基地管控方面的难度要略小于宝钢股份。

  宝钢股份多基地融合主要做法

  由于鞍钢股份在年报中没有对多基地融合的做法进行论述,故本文主要对宝钢股份2018年年报中多基地融合相关内容进行简述。

  第一,加大内部整合力度,优化股权。2018年,宝钢股份对武钢(欧洲)贸易有限公司、武钢(美国)贸易有限公司2家子公司进行清算注销,收回投资2840万元;完成对武汉武钢钢材销售有限公司的吸收合并;对武汉钢铁集团金属资源有限责任公司进行减资并转让其51%股权,年内收回投资57772万元。

  第二,加大低效、无效资产处置力度,重点对参股公司进行清理。2018年,宝钢股份通过股权转让、减资、清算注销等方式,完成天津宝钢储菱物资配送有限公司、企武贸易有限公司、武钢浙金贸易有限公司、武钢华宝有限公司、上海瀚洋集装箱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华润置地(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外服宝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及上海华谊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8家参股公司的退出,收回投资15832万元。

  第三,在开展上述工作的同时,加强综合管理。宝钢股份派遣管理团队和技术团队进驻四大基地,发布《综合管理手册》,形成四大制造基地协同管理运作机制,积极推进营销、采购和研发统一管理,构建集中一贯管理的具有宝钢特色的多制造基地管理模式。

  第四,理顺管理体系,完成管理层信息系统覆盖移植。宝钢股份按照各专项组及职能条线划分,理顺管理体系,并移植宝钢股份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手段,基本完成经营管理层及制造管理层信息系统的覆盖移植,多制造基地管理模式和能力初步形成。

  多基地融合协同发展是

  超大型跨地区钢企未来必须解决的问题

  从钢铁行业现状来看,除中国宝武、鞍钢集团之外,已经形成了首钢集团、河钢集团、沙钢集团、中信特钢、华菱集团、建龙集团、德龙集团等一大批跨地区大型钢铁企业集团。从政策层面来看,钢铁行业是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领域,国务院于2016年发布了主要针对钢铁行业兼并重组的46号文件——《关于推进钢铁产业兼并重组处置僵尸企业的指导意见》,提出了钢铁业去产能、结构优化调整的顶层设计方案。总目标是,到2025年,中国钢铁产业60%~70%的产量将集中在10家左右的大集团内,其中包括8000万吨级的钢铁集团3家~4家、4000万吨级的钢铁集团6家~8家和一些专业化的钢铁集团,例如无缝钢管、不锈钢等专业化钢铁集团。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2016年~2020年)》中,促进兼并重组也是钢铁工业下一步的重点工作之一,其中提到,推动行业龙头企业实施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形成若干家世界级一流超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在不锈钢、特殊钢、无缝钢管等领域形成若干家世界级专业化骨干企业……

  未来一段时间,政府有关部门将鼓励形成跨地区超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在政府各级部门的大力推动下,国内钢铁企业,尤其是部分大型民营钢铁企业积极性较高。可以说,跨地区超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将是今后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的大趋势和大方向。但是,兼并重组易,融合化合难,以国内已形成的跨地区大型钢铁企业集团的对各基地管理现状来看,部分集团下属生产基地与总部之间的关系较为松散,管理体系尚未统一,企业文化也没能有效整合,甚至还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与宝钢股份多基地协同融合发展的模式还有很大差距,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这也是国内大多数跨地区大型钢铁集团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宝钢股份、鞍钢股份作为国内钢铁行业的龙头企业,早已敏锐地察觉到多基地跨地区钢铁企业融合重要性,并已经开始实施融合化合工作,取得了实质性效果,为其他兄弟企业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方法。

  钢企绿色发展注重钢厂与城市的共融

  23家普钢上市公司2018年年报在绿色发展方面的论述上有3个共同点:第一,23家上市公司均在年报中单独列出章节,对本企业绿色发展情况进行介绍。这表明在全国环保要求逐步提高的背景下,普钢上市公司对环保工作的重视程度也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第二,大多数普钢上市公司在论述本企业绿色发展情况时着重介绍按期、超期完成政府下达的各项超低排放指标、节能减排指标、环保设备新增投资、厂区绿化等方面情况。第三,大多数普钢上市公司,尤其是一些城市钢厂在年报中对本企业与所在城市和谐共融的措施及成效少有提及。

  与城市融合发展

  将成为钢厂未来绿色发展的趋势

  钢铁企业具有鲜明的规模特点和行业特点,即便是最初建在距离城市较远的地区,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城市所包围,结果就是当地居民对美好环境的要求与钢厂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对此,解决之道无非两种,第一种是进行城市钢厂搬迁,即将钢厂搬到远离城区的工业新区。这种方式虽然能在短时间内缓解城市居民与钢厂之间的矛盾,但由于钢厂的集聚效应,很快会在新区形成新的居住群落,势必再次形成新的城市,造成新的矛盾,陷入再次搬迁的怪圈。况且,对于一个全流程钢铁企业而言,钢厂搬迁一方面意味着大批机械设备的报废,以及大量贷款用于新区建设,将使企业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另一方面将导致钢厂人才的大量流失。纵观国内钢厂搬迁的案例,除首钢、青岛特钢由于具有特殊性而较为成功外,鲜有成功案例。第二种则是直面钢厂与城市在环境容量方面的矛盾,主动采取措施,在抓好自身环保工作的基础上,将城市作为钢厂的客户,运用钢厂自身资源为城市提供各类服务,增加与城市之间的“黏性”,最终使城市离不开钢厂,达到城市与钢厂融合发展的目的。在这方面,杭钢股份和太钢不锈已经形成了具备自身特色的环保治理模式,与所处城市形成了良性融合发展关系,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

  杭钢股份与城市融合发展实践

  杭钢股份主要通过其控股子公司紫光环保有限公司实现与城市的融合发展。紫光环保有限公司将自己定位为综合环境服务商,充分发挥该企业集投资、咨询、设计、工程、运营于一体的环保产业链综合优势,业务板块涵盖市政供水及城镇污水处理、高浓度工业废水处理、垃圾渗滤液处理、河道治理、第三方环境检测等多个领域,可以为政府和企业用户提供整套的环境治理方案。

  多年来,紫光环保有限公司通过并购、整合、自主研发等方式,建立了以突破型治理技术和可持续型资源化技术为核心的两大技术支撑体系。在城镇污水处理方面,该公司拥有多项生化处理和深度处理工艺核心技术;掌握除污泥、除臭等方面先进技术,获得了一项实用新型专利。在高浓度工业废水处理方面,该公司掌握高浓度煤化工酚氰废水处理、重工业污水深度处理回用、轻工业污水处理等核心技术。

  在实际运营和拓展市场方面,紫光环保有限公司2018年在环保市场跟踪项目70余个,重点跟踪项目20余个,推进落地项目7个。2018年,该公司重点推动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垃圾渗滤液、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除臭、宁钢焦化等项目顺利落地,积极响应浙江省政府关于推进污水厂清洁排放技术改造的要求,配合各地政府推进提标项目前期工作。其中,浙江省临海市江南污水处理厂“准四类”提标项目已签约;位于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衢州市开化县等地的10余个提标项目已和当地政府对接,开始开展前期工作。2018年,该公司受托管理的亚洲最大的半地埋式全封闭污水处理厂——温州中心片污水处理项目,提前6个月实现40万吨通水目标,有效改善了区域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

  太钢不锈与城市融合发展实践

  太钢不锈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大力推进绿色制造、绿色产品、绿色服务,走出了一条与城市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其成功经验值得全行业借鉴。

  太钢不锈实施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先后建成了全火车运煤系统、6.8万平方米原料大棚、10万吨级粉煤灰钢板仓,完成了燃煤电厂、焦炉烟气超低排放等改造项目。在持续实施原料管道输送、管状皮带输送、气力输送,焦煤、电煤全火车运输的基础上,太钢不锈将厂区252台物料运输汽车全部更换为LNG(液化天然气)新型密闭车辆,同时在厂区和周边社区分别建了37个和130个公共自行车服务点,投放1万多辆自行车及配套锁桩。经过多年发展,太钢不锈已经形成了“厂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生态绿色格局,主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被评为“全国绿化先进单位”。

  太钢联合太原市建设不锈钢工业园区,主要负责不锈钢候车亭、公共卫生间、果皮箱、路牌、照明灯杆等市政制品和设施的生产和建设,以绿色产品助推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充分利用发电机组余汽余热、高炉冲渣水余热、烧结余热等,为太原市城区2150万平方米居民住宅提供冬季供暖,惠及30万户80余万居民,同时推动了太原市城区燃煤小锅炉的全部淘汰;利用粉煤灰生产粉煤灰加气砼砌块、标准砖,利用脱硫石膏生产建筑石膏粉,利用高炉渣生产超细粉、保温棉,利用钢渣尾渣生产路基材料等,使固废资源转换为建材产品,从而服务于城市建设;将周边市政生活污水全部引入厂区进行深度处理,年收集处理城市污水2000万吨,化学需氧量年减排5000吨,每年消纳利用市政中水1400多万吨。

  此外,太钢先后参与实施了汾河太原城区段治理美化工程、太原市东西两山近万亩荒山坡地、高速路两边绿化工程以及太原市西山地区综合整治生态绿化工程,建设了城郊森林公园等,为城区的绿化美化出了一份力。太钢还建设了工业博物馆,并设立“公众开放日”,组织社会公众进厂旅游。目前,“公众开放日”活动已成为太钢与市民沟通的重要通道,自2010年7月开放以来,已先后接待10万余名社会公众,增进了其对钢铁企业的了解;依托煤气中毒救治、烧伤救治、职业病防治等专业医疗设施和技术,与山西医科大学合作,成立太原市城北地区唯一的三甲医院,解决了城北居民看病难的问题。

  综上,太钢不锈、杭钢股份在做好本企业节能环保工作的同时,利用自身在环保方面的技术和设备优势,实现了企业绿色发展成果与社会公众的共享,增加了企业与政府、其他企业、社会居民等利益相关方的“黏性”。


Copyright © 2018 安阳鹏行冶金耐材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02816号-1
扫码加微信
咨询详细报价
Gotop